是不是觉得这个标题有点魔幻呢? 
但更神奇的是,这就是现实。 
近日,英国发行量最大的报纸《太阳报》发布了一则新闻报道。 可口可乐员工在 Quora 上公布了一份长达 41 页的员工手册。 
  
这本员工手册非常详细。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可口可乐员工不能喝百事可乐,否则可能会因违反员工手册而被解雇。 
  
本手册的其他条款均为反对种族歧视、严禁泄露公司机密、禁止私自向媒体传输信息等硬核条款。 从直观的角度来看,这是一种更容易理解的企业管理行为,但喝百事可乐和种族歧视如果放在同一高度,视觉冲击力会更强。 
由此可见,可口可乐是非常尊重对手的。 
至少他把对手当作人来对待。 
  
有人说这个结构太小了,只有控制天地才能控制员工喝什么。 
错了,非常错了。 
这种观点没有从商业竞争的角度来看待问题。 
众所周知,可口可乐(成立于1886年)和百事可乐(成立于1903年)两家公司已经相爱了数百年。 说得好听一点,两家公司联手,是为了把蛋糕做大,让肥家开心。 这种生活方式传播得更广,他们一起筑起了护城河,让第三个孩子永远不会出现。 
说白了,百年积累的非斋水已经成为一种流行的生活方式。 增量增长早已消失,下沉市场已被消灭。 竞争局面只能变得越来越零和。 
  
为了相互竞争,两家公司可以说是用尽了一切手段。 
最著名的就是当时市场份额被打压的百事可乐在1975年闹出大新闻,举办了一场双盲街头比赛。 
  
  
百事可乐撕掉了两款可乐的包装,让路人试一试,看看哪一款更好。 
最终的结论是百事可乐占据上风。 
于是百事可乐立即动用了一切能激活的宣传渠道,公关、营销、品牌策划加班加点,用主题表达可口可乐最顽固的消费者喝完后会对百事可乐说“是” 。 
  
可口可乐立即反击。 
不幸的是,反击方式的选择成为了各种商业教科书上屡屡诟病的失败案例,陷入了百事可乐的营销陷阱。 
可口可乐重点研究这场街头竞争,试图推翻百事可乐给出的结论。 
这太简单了。 当你被咬时,最愚蠢的做法就是争论别人为什么咬你。 
  
1975年,百事可乐的销量还不到可口可乐的20%。 和你同台,我已经赚了很多钱了; 
结果你又花了自己的钱,屡次把两个家庭凑到了一起。 
这就是小流量明星故意骂大流量明星的方式。 只要大明星报复,就会受到批评。 于是,大明星们找到了自己的感情,每天都买热搜来报复。 
哪怕小星星被骂得满身都是,他还是赢了。 
于是第二年,百事可乐就取得了可口可乐50%的销量。 
  
从那时起,可口可乐就制定了内部规则,不让百事可乐妨碍自己。 
然而,百事可乐把与可口可乐竞争作为营销法宝,经常搞话题营销,比如把曼妥思放入两家公司的可乐里,看谁能喷得更久; 
用两瓶可乐来打扫厕所,看看谁的去污能力最好。 
再次强调,道德判断不能用于商业事务。 可口可乐的决策是精确的,百事可乐的策略也是基于对市场竞争的充分评估。 
擦,擦死。 
  
虽然现在这项规定已经开始松动,两家公司也经常一起搞鬼,但仔细观察还是会发现,基本都是百事可乐占据主动,可口可乐则被动应对。 
  
把这个关系解释清楚之后,你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可口可乐会发布看似不友善的禁止喝百事可乐的规定了。 
当然,这份员工手册有一个限制,就是工作时间不准喝酒。 
在工作中,员工是公司的代表形象,他们的行为即使是无意的,也会被赋予公司的态度。 
如果可口可乐员工被媒体拍到喝百事可乐,肯定又会掀起一波舆论风波。 
你看,可口可乐员工喝百事可乐。 
  
事实上,由于大多数人无法直接区分快消品饮料的口味差异,任何宣传都可能成为又一轮红蓝大战的引爆点。 
作为市场份额最大的可口可乐,害怕被剥削。 
我什至想到了百事可乐的话:看一看,路过不要错过。 可口可乐自己的员工不喝自己的产品,百事可乐才是飞斋快乐水的最终所有者。 
你知道它是什么样子吗? 
就像小米员工使用苹果一样。 
  
事实上,在任何业务场景中,禁止员工在工作期间使用竞争对手的服务和产品都是有效的。 
如果我是联想电脑销售代表,去和大客户的采购部门开会谈订单,拿出Mac来谈PPT,肯定会发出奇怪的信号。 如果这个场景再次被苹果员工拍摄,对业务的危害将会非常大。 对声誉的损害可能是巨大的。 
同样,还有快手员工上班钓鱼用抖音,美团打车员工出差自称滴滴,拼多多员工只从京东购物,阿迪达斯员工穿耐克运动鞋上班。 
从员工自主选择的角度来看,没有问题,但从企业管理的角度来看,这是一个很大的漏洞。 
妈的,你到底拿了我的工资,能给我点面子吗? 
不给我面子,就拿你的工资给我点面子。 
  
不过,虽然有企业管理层的考虑,但也不能说可口可乐员工手册白纸黑字规定工作期间禁止喝百事可乐就没有什么问题。 
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是标准的近距离寡头垄断游戏。 了解自己和敌人非常重要。 不让一线员工喝竞品可以理解,但需要说百事坏话的研发人员或销售人员需要了解对手的品牌。 这时,他们就会受到员工手册的限制。 
如果你不喝酒,我对不起你的工作。 
喝酒然后丢掉工作。 
这是如何运作的? 
毁了它,我累了。 
  
员工手册是基本的行为指南,宜包含禁止种族歧视等普遍概念; 
但如果该行为需要根据不同岗位的特点区别对待,就很容易成为PUA针对工人的口袋犯罪。 
管理层认为销售团队需要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他们应该做什么? 
上次你喝百事可乐,你就违反了员工手册,走了出去。 
组长觉得研发团队中有一个年轻人需要管理。 他该怎么做呢? 
上次你在实验室喝竞争产品时,你呆在凉爽的地方。 
你不满意吗? 
你一定因为喝了百事可乐而不满意。 
哇,竞争的手段太恶毒了。 
  
我们还可以扩展一下。 公司对员工提出的任何禁止性要求都需要有相应的补偿机制。 
最直接的例子就是我们之前讲的竞业禁止协议,它是有补偿的。 
我听一个在可口可乐工作的朋友说,可口可乐公司内部,可乐是无限供应的,可以喝到吐。 
这样就实现了补偿机制。 我不会让你喝百事可乐,但我有自己的产品,你可以免费喝。 从员工的角度来看,一方付费,另一方免费饮用。 从经济学理性人假设的角度来看,我认为这个禁令并不夸张。 
  
当我以前在银行工作时,我被要求在工作时间只穿步行服,这也剥夺了我不能穿我最喜欢的短裤和拖鞋的禁令。 
关键是,我是一个大腹便便的人,穿上西装,我看起来更像是银行经理,而不是银行经理。 
虽然银行只允许穿西装,但每年春秋两季都会发放4套。 甚至衬衫、领带和鞋子都是定制的。 它们都很昂贵,而且容易磨损,所以没有人像我或我的同事觉得我们受到了侵犯。 
耐克也不允许员工穿其他运动品牌的鞋子上班。 楼下有员工折扣店,凭工作证可以享受折扣。 最新款还是有的,补偿也到位。 
这是对自由的侵犯,需要额外的钱。 
  
但对于很多外出在外的一线员工来说,可口可乐的薪酬机制缺位,在实践中处理起来比较困难。 
例如,可口可乐运输卡车司机必须进行为期两天的长途旅行。 你和他混合多少可口可乐合适? 如果混多了,他转身卖了怎么办? 
由于无法匹配,如果司机去的加油站恰好是百事可乐出售的怎么办? 
  
更重要的是,事实上,大多数员工本身对于竞品并没有太多的反感。 也许有一天他们会去上班,化敌为友,化敌为友。 
真正的对手根本不是对手,而是同一家公司的隔壁部门。 
与其犯那么多错误,还不如多加点钱。 
左右管理,胜过巨额资金。 
  
不朽的跳跃 
本站对作者上传的所有内容将尽可能审核来源及出处,但对内容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其真实性及合法性。如您发现图文视频内容来源标注有误或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及时予以修改或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