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大编辑之手 曹林北京时事评论员 上一次专栏写“我不是小编”这个话题,引起不少媒体同行的共鸣,索性再说几句。不做被人看不起的、无足轻重、只是人手的“小编”,要做与记者互相成就的大编辑,编辑是一个有价值内涵的工作。新闻专业的职业化、专业化进程,是一个从技艺到专业的进化过程,编辑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专业岗位,是因为它在进化过程中赋予了这个岗位以主体性、不可替代的价值内涵。那些令人尊敬的新闻经典作品,多是经过编辑之手而有了灵魂的。《经济日报》原副总编辑、名记者詹国枢讲过一件事,自己的评论是怎么被大编辑范敬宜“成就”的—— 某年经济工作会议召开时,总编辑老范来到工交部,交下一紧急任务,要求立即动手,写一述评,专论如何搞活国有企业。詹国枢时任工交部主任,奋笔疾书一评论《如何把企业搞死》,意即无死哪能有生,国有企业生得太多,却无一家能死,则国企最终难以搞活矣。写完后交到老范案头。老范仔细看完,沉吟片刻道,文章非常好,题目却不行,上头要搞活,你偏说搞死,那哪行呀,肯定不行!评论不但要好,还得要巧,让人们过目难忘,让文章一炮打响。后来老范将标题改为《少数企业死不了,多数企业活不好》,次日头版头条隆重推出,果然一炮而红,读者好评如潮。某领导办公室也打来电话称赞有加。 这就是大编辑与大记者互相成就的典范,编辑体现了自身的主体性,画龙点睛,让专业价值得到彰显。大编辑李大同也讲过一件事,他创“冰点时评”时帮作者改标题的故事。时评作者郭光东的投稿原标题为《被遗忘的法条》,批评之前国旗没有为普通人降过,大灾之后应该降国旗表达国家对生命的悲悯。李大同后来将标题改为《国旗为谁而降》,也让评论一炮走红,成为郭光东的代表作,也成为“冰点时评”的代表作,更成为时评经典,这个标题和观点常被后来的评论作者模仿和援引。 传统内容生产的每一个环节,包括检查校对,都体现了专业价值。你写对了,没人会记住;你写错了,没人会忘记,把关人不可或缺,不是只会抖机灵的萌萌哒小编。从标题到内容的强化,编辑事关三观,赋予了作品以灵魂。 (文章来源:羊城晚报) |